2024-02-26
第一核能發電廠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於1978年底核一廠一號機投入商轉運轉,而二號機反應爐則在1979年年中啟動商轉。在陪伴台灣歷經能源危機、經濟起飛年代,第一核能發電廠成為台灣首座除役的核電廠。其中,一號機的40年商轉執照在2018年12月05日到期,而二號機也於隔年7月15日屆滿停止商業運轉。
建廠時空背景
中華民國政府於1970年代初以後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以交通運輸和重工業為核心的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其中就包括了核一廠。因為在196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發電主力轉為火力發電,台灣雖然產煤但因為不產石油,考量到產油國家地區因為長期動盪不安,是以國民黨政府決定興建核能發電廠。核一廠在1970年核准興建,隨後的即發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第一次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國際情勢變化,。1973年蔣經國為了提振國內士氣,即集結已規畫執行的多項重大建設,發布「十大建設」計畫。在當時台灣政治局勢還未開放的時候,已經遭到輿論界極大的批評和檢視,認為工業建設能力與巨額經費能不能推動市場尚且是未知數。事後檢視,十大建設確實有效提升經濟成長率,核一廠營運後對臺灣的用電能源供應貢獻卓越。
核一廠大事記
建廠初期,地方上大多數人對於核電廠一無所知,對某些人而言,這代表了新的工作機會;而對於某些人來說,到核電廠工作視為一種榮耀。隨著時間的推移,核一廠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其中在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核一廠提供穩定的電源,順利度過能源危機,逐步成為台灣重要的能源供應來源之一。
然而,在2011年3月福島核災爆發後,人們對於核電安全和環保議題更加關切,這使得核一廠及其他核能設施受到更嚴格的監控和評估核電廠的價值與地位也受到質疑跟挑戰。
消失的聚落
為了台灣經濟發展,政府自1960年代選定在乾化溪谷興建核一廠,而後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大漲,火力發電成本大增,核電廠的興建迫切性提高。自核一廠決定興建後,政府展開一系列的土地徵收計畫,乾華村裡的居民不得不遷移,當中最大的練氏家族因此沒落、四散各地,被迫搬離原有的家園。原本的乾華國小跟居民後來遷到茂林社區,隨著核一廠退役,伴隨著電廠而生的社區發展又會發生如何的質變,也是核電廠退役計畫終須考量的部分。
核一廠的核廢料處置問題
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規定,核能電廠應於永久停止運轉後3年內,提出除役計畫。台電公司於2015年11月25日提出核一廠除役計畫,2019年7月經原能會核發除役許可生效,於2019年7月16日,核一廠兩部機組進入除役階段。又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施行細則」,核能電廠之除役應取得主管機關核發之除役許可後25年內完成。目前核一廠正在「除役過渡階段」(2019-2026年),在此階段台電公司必須興建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以及用過核子燃料乾貯設施。
露天乾式貯存設施
台電最初計畫在核一廠使用露天的乾式儲存設施,該設施於2013年完工興建。然而,至今仍未獲得新北市政府核發「水土保持設施完工證明」的許可證,因此無法進行後續的測試和啟用。目前,核一廠的部分燃料棒仍留在反應爐內。
新北市政府表示不願核發許可證的原因是,露天乾式貯存設施的建置地點位於山坡下緣,存在安全性的疑慮。2017年6月,北海岸地區遭受暴雨襲擊,導致西側山坡發生土石滑落,使得2號機的聯外電塔倒塌,2號機自動跳機。這次事件中,露天乾式貯存設施後方的土坡也發生坍塌,雖然沒有砸到乾貯設施本身,但坍塌地點也凸顯了既有選址難以令人放心的擔憂。
室內乾式貯存設施
乾式貯存計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露天乾式貯存設施,目前仍然卡關。至於第二階段,台電公司遵從行政院2016年9月指示,將第二期乾式貯存設施由室外貯存改為室內貯存方式。這一階段的規劃容量足以容納核一廠運轉40年所產生的所有用過核子燃料。而室內乾式貯存設施預計在2028年底完工並啟用。
參考資料
風傳媒,《我家旁邊就是核電廠!「感覺被當成二等公民」,等了40年卻仍擔心看不到核一除役》。參考資料
獨立評論@天下,《【投書】看見核電廠旁,「它核他們的故事」》。參考資料
Matters,《核電除役下的「社會除役」 —茂林篇》。參考資料
中央社,《伴台灣走過40年風華 核一功成身退》。參考資料
台電月刊,《【文化台電】 核一40 那段曾經走過的歷史》。參考資料
台灣電力公司,計畫概要。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當核電退役時 核一二廠陸續邁入除役 核廢料難題待解》。參考資料
泛科學,《核廢料放我家?高階核廢料的危險性與處理方式》。參考資料
台灣電力公司,核一廠除役計畫。參考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參考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 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施行細則。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