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
蘭嶼低放貯存場位於蘭嶼鄉龍門地區,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有自然屏障且5公里內無人居住,是台灣唯一的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廠區容量已經於1996年貯滿,共計貯存低放射性廢棄物約10萬桶。
建廠時空背景
1972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邀請清華大學、核能研究所和台電公司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理方案。經過研究,決定對廢棄礦坑、高山、無人島以及各離島等地進行逐一評估,最終決定先將低放廢棄物暫存於離島,同時積極研發當時先進國家已在進行的海投棄處置技術。
1975年,行政院規劃蘭嶼龍門地區設置國家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將核電廠、醫療、學術與工業用產生的核廢料暫時貯放在蘭嶼,以便日後海拋。而會選擇蘭嶼龍門地區原因是:
- 地形封閉(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且5公里範圍內無民眾居住。
- 場址面積達1平方公里以上,符合投資效益。
- 全程可採海上運輸,安全可靠。
- 對未來執行最終處置佔地利之便。
1982年,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啟用,原本規劃蘭嶼只是核廢料的中繼站,最終要將這些核廢料載往菲律賓海進行海拋作業。但計畫趕不上變化,1991年時國際社會開始禁止核廢料海拋,1996年更透過「倫敦公約」的修訂,進一步限縮可以海拋的項目;所以這些原本「暫存」的核廢料只能繼續留在蘭嶼。
蘭嶼低放貯存場大事記
在台灣戒嚴時期,國家核廢處置大多由政府內部壟斷,蘭嶼貯存場的規劃、建設與營運也不例外。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蘭嶼貯存場引起達悟族人的擔憂,且在1990年代,政府無法成功將核廢料運出海外處置。當地耆老曾表示,將核廢料運到蘭嶼是以「魚罐頭工廠」名義欺騙居民。多年來,達悟族人要求台電公司儘速移出核廢料,發起多次「220驅逐蘭嶼惡靈」反核廢運動。面對貯存場計畫缺乏知情同意,呼籲政府不該「暫存變永存」。
不幸的是,1994年發現了貯存10多年的核廢桶嚴重鏽蝕、破損,引發蘭嶼居民憤怒。1995年6月,展開了「一人一石填港行動」終止核廢料運進蘭嶼。族人也到台北發起了「621反核廢、救蘭嶼」靜坐活動,使台電和政府承諾在2002年之前將貯存場遷出蘭嶼。但遷廠作業遲遲未展開,承諾破局,引發全島罷工罷課運動,並包圍核廢料貯存場。抗爭行動逼使當時的經濟部長林義夫親自到蘭嶼與達悟人溝通,與蘭嶼反核自救會達成了協議,包括制訂遷場時間表、場址與檢整工作。
2007年,貯存場因超過30年的貯存,核廢料桶禁不起高溫潮濕和高鹽分的環境,核廢料桶鏽蝕爆裂,台電公司花了4年檢修,將核廢料固化後裝入廢棄物桶回貯壕溝。2011年,台電委託中研院針對貯存場周邊的輻射值,進行採樣檢測。研究報告指出,蘭嶼周遭微量放射物質的劑量逐年升高,且偵測到貯存場有過量的鈷60和銫137,引發輻射外洩疑慮。雖然台電事後表示,外洩對環境安全影響微乎其微,但仍無法掩飾貯存場存在風險,造成當地居民承受多種不公平對待。且輻射外洩的事實不容忽視,蘭嶼核廢料檢修疏失照片被工人揭露,引發媒體關注。
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在原住民日向達悟族人發表了道歉聲明,承認政府過去未經同意在蘭嶼存放核廢料,對當地族人造成傷害。同時,政府要求相關部門針對核廢料貯存於蘭嶼的決策進行真相調查報告。在核廢料最終處置之前,政府將給予達悟族人適當補償,以彌補他們的損失。
同年11月,受到蘭嶼反核運動者的動員影響,多位立法院立委連署提出了《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處理暨補償條例》草案。蔡英文總統於11月22日表示將給予蘭嶼25.5億元的核廢料貯存場「回溯性補償」,但並未提到將核廢料遷出蘭嶼的計畫。
蘭嶼居民長久以來一直期待著核廢料的遷出,他們主要訴求是將核廢料遷場列入法規,並明確訂定遷場期限。然而,目前的「高、低放最終處置場條例」中並未提及,在尋找最終處置場之前,蘭嶼的核廢料應移往何處。至今,蘭嶼的低放貯存場遷廠作業仍未有任何進展。
參考資料
張國暉、蔡友月(2020),驅不走達悟惡靈的民主治理夢魘─蘭嶼核廢遷場僵局的政策史分析。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做好「非核家園」配套準備 優先討論蘭嶼核廢料處置。參考資料
台灣焦點通訊社,蘭嶼核廢料事件頁。參考資料
台灣電力公司,蘭嶼低放貯存場營運狀況。參考資料
行政院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小組,核廢料蘭嶼貯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報告書﹝電子版﹞。參考資料
關鍵評論網,與核廢料比鄰40年:25.5億元是補償金,還是買斷蘭嶼人世世代代的命運?參考資料
中央通訊社,蘭嶼核廢料爭議,帶你一次看懂。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網,稱核廢貯存場「魚罐頭工廠」原能會鬆口:疑溝通誤解。參考資料
泛科學,核廢料怎麼保存,才能安全「核」你一起走。參考資料
人間福報,疑核廢外洩 蘭嶼人:不願活在恐懼中。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透明恐懼來襲 達悟人淚批台電隱瞞輻射外洩。參考資料
上報,台灣憑什麼要蘭嶼承擔核電的代價。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