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核廢處理的鄰避效應
在台灣講到鄰避效應,多會聯想到核廢料處理基地設置的過程,以具有兩座核電廠的新北市來說,自2015年便反對台電所提出的乾貯設施相關計畫建造工程,至今已達12次,這僅是討論在核能廢物中較不具危險性的低階核廢料。高階核廢料的部分,在台電經過調查地質條件選址後,進入最終選址場域的台東縣跟金門縣地方政府,也都反對設置最終處置場所。蘭嶼的低放貯存場爭議在經過漫長的抗爭後, 在2019年蔡英文總統代表當初決策者道歉,並由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支付補償新台幣25億元,後續也尚有搬遷的問題待解決。然而鄰避效應到底是什麼呢?
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 Yard ) ,若直接從翻譯看,就是 「不要在我家後院」,主要指的是,一般民眾不希望在生活環境建造一些對公共有益但卻可能造成個人損害的設施,像是焚化爐、變電所、發電廠、基地台等等。這些設施通常對社會整體運作極為重要,但設施本身的不利益卻要由個人承擔。這些不利益不一定是實質發生,大概可分為兩種:其一是政府透過科學方法選定地點,民眾卻認為設施對其有所嚴重影響,比如精神病院;其二是具污染性的生活必要設施,這類設施若發生意外,後果會非常嚴重,像是核電廠。鄰避效應帶來的影響,從政府決定在某處興建設施開始,附近居民得知消息後,透過組織自救會或發起抗爭運動,要求政府變更已決定興建設施的位置。鄰避效應的實際案例
在台灣,鄰避效應案例非常多,與整體工業政策、經濟規劃相關的像是在1990年代前後,中油在高雄後勁興建五輕(2015年關廠)、台塑預定在宜蘭興建六輕(後改設於雲林麥寮),皆遭到居民強烈的抗議。與生活相關但又遭受嫌棄的,如興建基地台,因為人民需求提高,電信公司需要更多據點設置基地台,但在人口密集處又遭到民眾反對。在經過抗議拆除後成為無訊號的真空地帶,民眾又希望可以重新裝設,成為一種特殊現象。其他像是社會安全網一環的司法精神病院,是由法務部及衛福部合作籌設,已經討論多年,希望安置有精神疾病的受刑人,但因為只要揭露地點就會受到附近居民反對,至今仍無定論。
轉化鄰避效應成迎臂效應的作法
現在公共設施的選址不再是過去「由上而下」的模式,在過程中民眾的意見有更多管道能夠充分表達,也會揭露所有必要資訊,這些都會讓公共設施的鄰避效應更為放大。如何轉化「鄰避效應」成迎臂效應( Yes In My Back Yard,YIMBY),讓鄰避設施附近的居民能夠接受並同意,相關研究建議採取下列行動:
- 規劃區域發展願景:民眾關心的無非是自身的房地產價格,如果鄰避設施事先一併規劃附近區域未來發展前景,同時考量鄰避設施外觀的美感與周遭環境的相容性,做到至少不減損房地產價格。
- 加強溝通化解敵意:居民不接受鄰避設施,主要在於設施本身會產生風險(環境污染為大宗),政府應以公開透明的原則,增加溝通頻率與管道來化解歧見,讓居民瞭解風險,並且告訴他們避免風險的方法。在核能廢料處理相關設施設置的決策階段,透過設立核能除役監督委員會,納入在地人士及專家學者,確保居民意見可以納入處置。另外在法制度面的支持,例如制訂制知的權利法,明訂特定產業需要揭示的資訊以及取得居民同意,這也會讓居民得以評估風險程度,達成互相瞭解,進而可接受的結果。
- 多元回饋爭取認同:為了避免「要糖效應」的擴大,除了應該要明確區分回饋及補償,也應該考慮受影響的程度來差別對待,透過多元回饋方式,譬如水費、電費或垃圾清潔費之減免或其他相關費用、免費健康檢查等讓居民直接受益的項目,以爭取民眾之認同。
參考資料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參考資料
中央廣播電台,全台首間司法精神病房 落腳高雄凱旋醫院。參考資料
中央社,侯友宜稱不能老把核廢料放新北 台電:凸顯核電兩難。參考資料
立法院,淺析鄰避情結。參考資料
焦點事件,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選址怎麼了。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