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1
蘭嶼核廢貯存場簡介
蘭嶼低放貯存場在蔣經國時代被設立,主要用於儲存台灣核能發電所產生的低放核廢料。早期由原能會營運,後期轉由台電營運,原能會負責監督。
過去三十年,因蘭嶼氣候條件與管理不善所致,裝載核廢料的桶子遭到媒體披露有鏽蝕問題,台電公司於2007年執行重新檢裝作業,發現高達四千多桶核廢料桶有破損情況。檢裝完畢後,低放核廢料共約有十萬桶仍存放於蘭嶼低放貯存場中。
為什麼蘭嶼核廢貯存場的核廢料遲遲不能移出?
2016年,行政院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小組公佈他們的研究,發現當初之所以在蘭嶼設址,是為了比照當時先進國家採用的海拋方案,才選擇在離島設置核廢料貯存場。細究時間點是這樣的:原能會1972年開始研擬方案時包括了海拋方案,同年倫敦公約被制定,從1972年一直到1990年代海拋模式逐漸式微。直到1996年倫敦公約被再次修訂,議定書改採正面表列,除了七大物質以外不允許海拋,這項強制規定徹底斷絕了核廢料海拋的念想,也讓蘭嶼低放貯存場進退失據,如何處置成為一個大問題。
根據新聞報導與民間紀錄彙整時間序指出:
1980|島上一位牧師發現核廢料貯存場的存在
1988|達悟族發起第一場抗議行動「220反核廢驅逐惡靈」
1993|許多國家開始投票限制海拋計畫
1996|倫敦公約正式修訂,海拋計畫落空。蘭嶼人阻擋電光一號載運核廢料進入蘭嶼,要求核廢遷出蘭嶼。台電承諾2002年前會遷出核廢。
2002|蘭嶼全島反核廢罷工罷課運動,時任經濟部長林義夫承諾在行政院下成立「蘭嶼遷場推動委員會」,該承諾跳票
2015|立法院第8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決議2016年完成低放核廢地方公投,台電要在2016年8月宣布完成新的核廢場址。隨著低放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公投遙遙無期,蘭嶼核廢遷出再次跳票。
2016|蔡英文總統成為首位登島討論核廢問題的國家元首,並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指出「當年,政府在雅美族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核廢料存置在蘭嶼。蘭嶼的族人承受核廢料的傷害。為此,我要代表政府向雅美族人道歉。」
2021|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挹注25.5億元,作為蘭嶼存放核廢的補償,但這筆資金也引起爭議討論,造成其他核電廠周邊社區民眾的相對剝奪感。
若是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得以推動,繼續選出最終處置場址,則有機會能夠遷出蘭嶼核廢。不過低放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流程迄今仍因地方政府不願推動公投而卡關停滯。具體的詳情與目前現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閱讀〈低放政策怎麼做(網址)〉一文。
2017年原能會審查台電新版蘭嶼核廢遷出計畫,要求台電同步執行尋找「中期集中式貯存場址」與「蘭嶼核廢遷回原廠」兩項計畫,以便能夠及早遷出核廢。然而,台電在尋找中期集中式貯存場址受挫,蘭嶼核廢遷回原場址(三座核電廠及核研所)卻受到地方政府的激烈反彈,迄今仍無法推行相關計畫。
世界各國處理核廢料時有哪些爭議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曾撰文指出各國經驗的一些共性:
- 場址當地居民沒有被確切告知政策計畫,亦未踐行知情同意程序
- 中央決策-地方反彈的路徑,政策落實採由上而下的路徑,地方只能接受或是抗爭
- 「假探勘研究之名,行建廠作業之實」
- 環境種族主義
其中屬於第一點的有西班牙昆卡省的小鎮Villar de Cañas、日本的東洋町等例子;第二點則有南韓浦安、英國塞拉菲德(Sellafield)核子工業區等例子;第三點有北海道幌延町作為前車之鑒。
至於第四點,與我國蘭嶼的情況最為接近。文中給出的例子是美國尤卡山計畫,居住在內華達州的原住民與蘭嶼一樣根本沒有使用核電,「卻因為人口較少而被選為處置核廢料的地點,讓不少人認為這完全就是種族歧視。」
未竟之業:原住民轉型正義與尷尬的核廢處置爭議
紐約時報的報導拆解了島民對公權力天然不信任的原因:
- 達悟族幾百年來都在蘭嶼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 從日殖時代開始,日本為了國家利益開始對達悟族進行人種學研究;與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書中寫的類似,東亞/東南亞研究的盛行有著濃厚的帝國主義背景。
- 接著來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國語政策與強迫現代化的統治模式幾乎可以是輕微的文化種族滅絕。蘭嶼核廢貯存場在這樣的威權背景下被興建。
一次又一次政權更迭後,在被壓迫的歷史現實面前,達悟族從沒有過發言權。儘管台電極力否認有隱瞞興建核廢貯存場,並以當時的「施工計畫」、「施工看板」為例,認為上面俱明文「蘭嶼國家放射性待處理物料貯存場」,但也必須考慮到當年達悟族人對於中文的掌握程度,以及當台電向地方說明政策時,是否有採用達悟族人得以理解的語言來說明。2019年行政院公布歷史文件,顯示當初行政院長蔣經國、孫運璿任內對達悟族當地族人隱瞞事實,將核廢場址設置一事列為機密,因此故由經濟部回溯補償金25.5億元。總統蔡英文強調,「釐清真相就是原住民轉型正義的目標。」
這是遲到的正義,也只是部分的正義。對蘭嶼的當地居民來講,每一屆政府的口頭承諾毫無實際意義:即便在多年的抗爭之後,蘭嶼核廢貯存場那些早該被移出的核廢料,仍躺在原處。
參考資料
核能安全委員會,蘭嶼貯存場安全管制。參考資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核廢料怎麼解決:各國核廢料處置爭議概況,2016。參考資料
紐約時報中文網,蘭嶼核廢料之爭:台灣原住民的憤怒與反抗,2023。參考資料
中央通訊社,政院公布歷史文件 蔣經國未經蘭嶼人同意設核廢場,2019。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核廢料為何放蘭嶼?原來當年規劃要「海拋」,2016。參考資料
行政院蘭嶼核廢料貯存場設置真相調查小組,真相調查報告簡報,2017。參考資料
紐約時報中文網,環境資訊中心,因應倫敦公約環保署修訂海拋廢棄物分類規定,2006。參考資料
蘭嶼核廢料之爭:台灣原住民的憤怒與反抗,2023。參考資料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1982-2017蘭嶼反核廢大事紀】#312反核遊行一起,2016。參考資料